中心动态

香港中评社:福州论坛:大陆一些文化像“壁龛”需要保护

发布者:陈亮发布时间:2013-08-06浏览次数:65

中评社福州86日电(记者 黄博宁)首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于85日至6日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举行。今日会议进入第二天,各路专家围绕两岸戏曲、民俗文化发展、文化符号等话题进行讨论。发言由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傅谨主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朱双一担任点评嘉宾。

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彭立忠认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凝聚在“家”的结构上。如果放到两岸关系上说,现在两岸缺乏“家”的感情。最近签订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虽然互利互惠双方,却不断遭到民进党的攻击,民众也被不合逻辑的话误导,说明两岸感情的缺乏,表示台湾不愿倾听。现在台湾的32万“陆培”有拉近双边感情可能,但时间可能会比较漫长。

福建社科院《福建论坛》主编管宁认为,中华文化符号可以进行时尚化传播。但需要把握三个重点:其一,“现代时尚”选择的传统文化符号需要迎合当代人的口味;其二,高雅文化需要以大众接受的形式,进行通俗展现;其三,传统文化要打破静止状态,求新、求异、求变,以动态、流动、创新的方式展现出来。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回忆自己幼时,经历过炮轰金门,也向沿海渔民手中要从台湾飘来的贵重宣传品。李豫闽不同意台湾学者所谓“泉州人首先来台湾,占了沿海的好地方;漳州人随后来台,占了平原;最后轮到客家人,占了半山腰”的说法。

李豫闽认为,泉州人在原乡从事捕鱼、商业,到了台湾自然在沿海从事同样的职业;漳州人擅长种水稻,自然选择台湾的平原,从事种植;同理,客家人原住在江西和广东的山地,所以在台湾选择“半山腰”。因此,原来所谓“先到占好地”的说法,其实是误读。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谭华孚认为,全球化过程中,大陆的一些文化就像“壁龛”需要保护。他表示,台湾和大陆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台湾介入全球化过程较早,先后受到多种强势的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影响,是上天赐予中华文化的试验田。中国大陆卷入全球化比台湾晚,其传统文化元素的浓密、继续的牢固决定其在全球化中的惨烈程度异常剧烈,勾起的世态人心动荡难以表达。传统有时面目全非,泉州一些古建筑“躲得过文革,躲不过改革”。

 

(来源:香港中评社2013-08-06星期二首页->> 中评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