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评社】刘国深:两岸政治话语完全融合没有必要

发布者:陈亮发布时间:2014-10-25浏览次数:27

    中评社福州1025日电(记者 黄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今日在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上表示,两岸之间政治话语客观存在差异性,两岸在政治话语上的完全融合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因此建议两岸应该在彼此欣赏和包容的基础上,创造两岸人民共同生活平台,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构建适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求的新的两岸政治话语体系。
  刘国深指出,两岸政治话语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的各种因素中有一部分是我们无法主观而粗暴地将其消灭的。任何政治体系内部都或多或少存在政治话语的差异,只要不会显着影响政治系统稳定和人民的生活就不应该当成问题,有很多差异甚至可以成为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两岸政治话语完全融合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强制性地定位甚至有可能给两岸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因此我们建议两岸双方可在彼此欣赏和彼此包容的基础上,以便民利民和追求两岸民众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为目标,创造两岸人民共同生活平台,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构建适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求的新的两岸政治话语体系,”刘国深表示。
  刘国深具体指出,首先,两岸既要立足两岸政治现实,也要突破政权之争的本位思想藩篱,着眼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中国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国家和民族意识是两岸双方的公共财,在海峡两岸之间的场合,尽量避免使用和“国家”相关的政治话语。中国大陆方面的“一个中国三段”论表述方式的演进,就是充满善意的政策调整。最近6年来,双方涉外领域的政策行为也是一项明智的选择。虽然尚不具备进行终局性政治安排的条件,但双方对某些政治现实的尊重,的确减少了许多两败俱伤的冲突。

    刘国深说,其次,双方要从两岸现实社会基础出发,从民间社会入手,夯实新政治话语系统的基础,扩大两岸联合协作的机会,通过现实中的使用、磨合、完善整个话语系统,提升其沟通的有效性。台湾的民间社会对台湾政治格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多元的民间社会虽然有难以定于一尊,却也有效地防止了激进势力的政治冒险,两岸民间社会的桥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两岸的最终“统一”应该是两岸人民生活的幸福“统一”。
  “在构建积极正向的共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民间社会的力量,让话语从民间生根,在实际沟通和运用中提升,扩大两岸政治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让民众听懂、理解和支持。而其产生的语境则需创造更多的两岸协同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两岸共同美好记忆的形成中。换而言之,让新的两岸政治话语系统有坚实的民众基础。通过此途径过大话语的有效性,缓和原有的差异性和冲突性,并以渐进地、潜移默化地方式消除过去的误解。”刘国深表示。
  刘国深指,第三,双方要继续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厚植两岸共同利益,重建两岸人民生活共同体。两岸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必须建立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之上,有了共同的经济基础,两岸社会整合和文化融合才能可长可久,两岸民众将在自然的进程中形成共同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届时两岸政治话语的差异性将明显减少,两岸双方的沟通对话将更加顺畅,两岸政治难题也有可能迎刃而解。
  刘国深还指出,第四,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国际政治格局中角色的变化,大陆方面可以更有自信地参与国际政治话语权的制定,在融入国际主流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与台湾方面分享强大的国际地位,共创中国人的现代政治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