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评社】谢郁:望两岸文化交流摈弃浮夸风 真正走心

发布者:陈亮发布时间:2014-10-26浏览次数:58

中评社福州1026日电(记者 黄蔚)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谢郁昨日下午在第二届文化发展论坛上指出,无论两岸间政治风云如何变化,中华文化这个根始终把两岸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当下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盘整期之后,深层次的、软实力的文化与人文交流就该为积蓄新一阶段的能量、社会动能和需求来发挥它特殊的作用。

谢郁表示,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各项交流蓬勃发展,文化交流随之得到提升,可用“高、大、广、深”进行概括——每年2000多个项目,上万人次参与,它的领域全面拓宽、形式精彩纷呈、层次不断提升和深入、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目前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是人文的基础,也是精神的纽带。

“但同时,文化交流的功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两岸关系进入深水期、盘整期、艰困期,统一而言,两岸关系经过6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在脚步和进程放缓了,也就是回到了它原先发展的常态。在这个阶段,政治关系的推进出现了瓶颈,经济交流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而在这一阶段,文化交流以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就开始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谢郁说。
  谢郁指出,回首两岸关系发展的这么多年,其关系发展的“快”和“慢”,有它社会经济层面的规律和需求,当有“快”成为需求的时候,它的步伐就挡不住,自从2008年以来,两岸在之前积蓄的客观需求和民间动能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和满足,它就自然放缓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自下而上由客观的动能推动,因此现在两岸关系放缓,我认为是客观的历史规律,而在这个时候,深层次的、软实力的文化与人文交流就为积蓄新一阶段的能量、社会动能和需求来发挥它特殊的作用。

谢郁表示,增强文化交流有五个要点:

首先,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共同的资产,是当下进一步凝聚共识、建构命运共同体和体现两岸一家亲的最重要文化纽带和人文基础,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一直是两岸社会中最牢不可破、最天然也是最厚重的联系,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化,中华文化这个根始终把两岸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二,由于这么多年的分隔,两岸民众心里上有隔阂甚至误解,反服贸运动等有他深层次的历史背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隔绝,在这样的状况下,文化就是拉近距离、消除隔阂、拨动两岸心理最柔软部分的有效途径。

第三,文化交流能够不断地厚植政治关系发展,增强认同和互信。两岸的政治认同虽然现在做不到,但两岸拥有很多相同的文化认同,利用文化的认同来创造条件,逐渐化解政治分歧将是一种有用的模式。

  第四,两岸可以合力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呈现输出中华文化的正向发展。台湾有台湾书院,大陆有孔子学院,两岸合力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是我们提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事业。

第五,两岸在文创产业的合作拥有巨大的天地和空间。台湾文创产业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而大陆的文创产业才刚刚起步,因此,台湾的产业移植到大陆后会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对大陆来说,台湾的文创则能让我们得到迅速的提升。

谢郁还指出,当前,两岸文化交流受到政治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平台,处在不稳定、不规范和不深入的状态;政治互信不足造成交流中存在多种不规范现象;浮于面的文化交流较多,深入的交流较少,集中在“高大上”、殿堂式的交流,而民间、草根以及和台湾南部的交流则很少。因此,谢郁呼吁今后两岸的交流方向是从台湾北部到南部,从都市到乡村,以精品型的项目打动更多两岸民众的心。

  第二届文化发展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台湾问题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铭传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主办,共吸引两岸100多位专家学者进言献策。

本次此次论坛会期两天半,将围绕主题“两岸文化发展合力之探求”进行五个议题的讨论,这五个议题分别为:两岸商签文化交流协定的现实意义,两岸中小学文史音美教材的比较研究,两岸文化话语体系的交流对接,两岸传统文化认知的异同,两岸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