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汪毅夫:中华文化是优势文化 势不可挡

发布者:陈亮发布时间:2018-03-28浏览次数:300

  中评社福州8月24日电(记者 黄博宁)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昨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参加第三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并以《中华文化的力量》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报告近120年中华文化在海峡两岸发展的三点认知。他认为,第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族意识不易摆脱;第二,中华文化是优势文化,势不可挡;第三,120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两岸呈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

  汪毅夫演讲全文如下:

  本人怀着感和喜乐的心情回到母校,参加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在此,本人愿向各位报告对于近120年中华文化在海峡两岸发展的三点认知。

  第一,120年前,台湾沦于日本人手。出于将台湾改造为日本“新领地”的政治考量和殖民计划,日据台湾当局指代台湾强制推行文化上的同化政策,包括:强制推行日语教学与严格限制并终于废止汉文教学;强制推行“风俗改良”;强制推行“寺庙整理”运动,扼制台湾的民间信仰;强制推行“皇民化”运动——等等。然而,日据台湾当局终于看到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是坚不可摧的,终于被迫承认:“(台湾)改隶虽然已经过了40余年,但是保持着以往风俗习惯信仰,这种汉民族的仪式似乎不易摆脱,盖其故乡福建、广东两省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且交通往来也极频繁。这些华南地方,台湾人的观念,平素视为父祖坟墓之地。思慕不已”。

  这里,我还想透过母校的一则小故事来补充说明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母校的前身之一福建协和大学曾经招收台湾学生。其中林炳垣校友是台**南人,1924年毕业于台南长老教中学(据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林金水教授《台湾**教史》,这是“全台第一所西式中学”,1925年考入福建协和大学,1929年毕业返回台湾。1946年3月31日下午,福建协和大学台湾校友会在台北中山堂聚会,林炳垣校友在会上报告,他当年的毕业证书上“所有籍贯系台湾省台南人,此文凭于最近方自沪寄出,重睹之余,益钦佩母校有远大见识和护国的精神”。维护国家的**和领土的统一,此一“护国的精神”乃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在这则故事里,“护国的精神”维系了地处大陆的母校和身处台湾的校友。

  第二,120年前,日本的汉文学因日本武力的逞胜“陡告衰退”。日本学者绪方惟精的《日本汉文学史》描述道:“甲午一役,日本战胜了老大国清朝,丧失了过去长时间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所抱的尊敬之念,日本的汉文学便陡告衰退”。与此几乎同时,日本的汉文学开始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台湾得到延伸和发展。

  日人据台之初,侵台日吏里的日本汉学家和日本汉文学爱好者出于笼络台湾本土诗人的政治需要,创办汉诗社和报刊之汉诗专栏,吸引台湾本土诗人参加。然而,当日据台湾当局的文化政策不断收紧,侵台日吏的日本汉文学家和汉文学爱好者却不敌汉诗的魅力、抵挡不住中华文化的魅力,将“汉文学热”持续延烧。

  日本汉文学在台湾的延伸,日本“汉文学热”在台湾的延烧,在客观上保护了台湾本土诗人的汉诗创作活动(包括集结诗社的活动),台湾各地“所至有诗社”的情形贯穿于日据台湾时期的始末。

  中华文化从来就是优势文化,中华文化魅力就是如此这般地势不可挡。

  第三,120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两岸呈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

  在台湾,中华文化的发展态势呈现为“传统的延续”,如《****域中国的统一》一书所谓“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50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

  在日据时期的台湾、在台湾的日据时期,一方面日据当局的文化政策不断收紧,从笼络拉拢文化人士、管制限制文化活动到全面扼制扼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日本文化入岛的势头不断加强,同化政策、奴化政策得到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的支持。在此双重重压之下,中华文化的一枝一叶备受台湾人民的珍稀。台湾光复后不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台湾又与大陆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从日据时期对中华文化的珍稀继承而来,又由于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保有中国固有文化”责任的自负,“传统的延续”仍然是中华在台湾发展的态势。

  在大陆,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包括中共早期党员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诸先生的倡导,其后又得中共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推动,“批判地继承”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批判地继承”另有一种说法,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际上,“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得到的是相同的结果。从一只古老的盆子里选取优质种子和拣弃劣质的种子得到保留的都是优质的种子。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言,其批判地锋芒无情地触及了孔孟思想,触及了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最为稳固的层面。然而从总体上看,批判地锋芒乃是针对孔孟思想的糟粕而发的,“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涮和扫除的功夫,使得孔孟思想的真面目更是显露出来”。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指导方针的决定》(1986)在谈及“社会主义  ”时认定:“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类文明道德的新境界,它必然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良道德传统观并要同各种腐朽思想道德作斗争”,这里贯彻的乃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说法和做法。

  各位朋友,在本人看来,“传统的延续”有助于文化品种的保存,“批判地继承”则有益于文化品质的提升。当此两岸文化交流汇成大潮之时,“传统的延续”与“批判地继承”、文化品种的保存同文化品质的提升已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偏不倚、不离不弃,藉助两岸的合力,中华文化发展的愿景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