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厝(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张爽)华侨大学文学院马娟娟在第七届“两岸文教发展论坛”上发表观点称,当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大陆与海洋的全方位、立体化融通。闽台工艺品交融的历史,就是陆海文化交融的历史。未来闽南,将在“一带一路”国策的引领下,以传统技艺为核心,以大陆传统文化为载体,以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给世界带来东方的工艺,东方的工匠精神。
马娟娟表示,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中原大陆文化的内在传播形成了闽南工艺文化物质实用性和传统审美特性,也使闽台工艺文化呈现同宗同源的特性,而开放的海洋文化形成闽南工艺文化注重的海洋性格,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物质传播媒介之一,在台湾、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展,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
“一千年多年的闽南工艺品发展史,是闽南人博收并蓄、不断吸纳多元文化的文化融合史,是一个用商业催生的日用品和艺术品的融合史,是一个根植闽南本土与融合北方技艺的技艺融合史,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海洋性格与传统的农耕文明性格的融合史,这样的大融合,通过时间的淬炼,迸发在闽南这么一个小小的金三角地带,催生了影响世界工艺品的东方品牌。”
马娟娟认为,闽台两地的文化血脉,不仅通过语言、文化、习俗等脉络进行相连,也通过相通审美取向的工艺和建筑相连。闽台两地民间工艺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在地文化的影响,早期面地区人民移居台湾,闽台两地文化一母同胞、一脉相承。台湾通用闽南语、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俗活动大多与闽南地区相类似,宗教信仰上,绝大多数神灵本就是福建地方神灵,如圣母妈祖、保生大帝等。两岸文化的融合,使闽台工艺之间存在相互传承、共同发展的亲密关系,并又各具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但其精神层面的生产,在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理念方面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从唐宋到开始,闽南人移居台湾出现了五次大热潮,随着一代又一代闽南人移居台湾,他们把闽南文化带到了台湾。”马娟娟指出,他们需要大规模地修建寺庙、宗祠和道观,那些祖祖辈辈保佑着他们的神佛,在台湾土地上,一样保护着他们,他们需要这样的建筑,来延展他们的思乡之情,来延续他们对于传统和祖地的思念。他们从大陆尤其是闽南地区聘请了大量的“唐山师傅”,当时石木泥瓦三大行业以及彩绘、剪贴等项目,绝大多数由闽南的工匠来完成。
马娟娟表示,从石雕和木雕的工艺和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闽南工艺对于台湾工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原材料的影响,台湾很多建筑选用的就是在闽南的青石原料,在惠安当地雕刻完成后再运送至台湾拼接安装。另一方面则是,则是工匠的影响,闽南惠安的工匠几乎占据了台湾木石建筑的大部分市场。另外,这些工匠带去的建筑思路、建筑技艺和美学思维也是闽南风格的。他们在这些建筑中,依托自己的传承的宗教情感,延展自己的思乡之情。
马娟娟说,闽台工艺的审美品格同出一源,都源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借鉴自然之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闽、台民间艺人的创作运用各种技术和造型手法,并不断完善发扬艺技,面貌丰富。因闽台民间工艺与社会地理环境、气候、物质资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各自有不同的发展,但相互关系紧密。因此,台湾的工艺美术与闽南工艺美术之间,同宗同流,有着很强的师承关系。当然,在各自的发展之中,台湾和闽南也各自发展了自身的一些特点,总从其总体源流而言,还是一体一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