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严安林:两岸文教交流“物质化”现象明显

发布者:陈亮发布时间:2018-03-28浏览次数:144

  中评社福州8月24日电(记者 黄博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严安林日前在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上表示,2008年5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来,两岸交流成果斐然,成就巨大。但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不少,如两岸交流中的“物质化”现象明显。因此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通过文教交流合作协议建立价值整合的机制化,推动实现两岸共同的政治认同。两岸文化交流目标在于从追求共同利益到构建共同价值。

  他表示,自2008年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实践也显示,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不断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也一直在持续进行,但台湾民众的认同并未因此而有提升,相反有进一步疏离中国大陆的现象。

  其实,台湾民众认同危机的原因固然与台湾社会20年来的本土化、“台湾主体意识”上升有关,但恐怕也与20多年来两岸交流中的过度“物质化”以及台湾当局的有关政策有关。

  ***团队在两岸关系中只敢碰触经济,“逐渐将两岸关系物质化了。” 部分大陆民众甚至认为是“大陆一味让利,台湾见利忘义”。台湾学者认为,大陆采取的各种惠台政策,实际上也是在把两岸关系“物质化”。大陆是希望通过惠台政策与强化交流,逐渐改变对抗性的“台湾认同”,促进两岸的统合。

  但存在的问题是施惠于农民的政策,因为台湾农产品的“产销分离”,掌握运销流程者可以因此获利,多数农民则是既不得益也不了解其中过程。而对于台湾企业家说,多数人倾向于“利益归利益,认同归认同”,即“钱照赚,立场照旧”。

  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经济一直是充满活力与生命力,即使是两岸文化交流,也往往是文化产业优先,两岸文化、意识、共同价值的交流则是相对滞后,两岸文化交流似乎成为经济合作的“婢女”,不少地方的“招商引资”一直存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不正常现象。正是由于交流政策的“物质化”,其“结果,事实上不会形成对两岸朝向整合的真正推动力量。” 因为,“从古今中外来看,历史和现实并没有提供多少有力的事实,来证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导致政治关系的同向增长”。

  因此,目前两岸关系中出现的两岸关系的“物质化”倾向需要加以注意与避免,两岸关系发展也需要“精神化”与“文明化”,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需要,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