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张祖群:台湾陕西村的前世今生

发布者:陈亮发布时间:2018-03-28浏览次数:604

  中评社福州8月26日电(记者 黄博宁)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祖群日前在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上叙述了台湾陕西村的情况,他表示,台湾陕西村有山西和台湾的双重特征,村民已经不会讲陕西话,多讲闽南语和台湾版的普通话,秦腔明显带有闽南语色彩的秦腔仍然吼唱着传统的秦腔剧目。他们身在台湾,但关心陕西的事情,把陕西看作心底的故乡。

  在中国宝岛台湾有一个陕西村,原名“陕西庄”,它位于台湾西部彰化平原的秀水乡。这里居住的都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时的民族英雄马信的陕西籍部将,同乡战士的后裔。

  陕西村的发现和识别是30多年前的事情。1977年7月,当时台湾省教育部门的陕西籍督学徐秉琰等一行数人到陕西村调研教育、文化、民生等,搜集资料,发现当地村民墓碑上多刻有祖籍“陕西”,通过田野考察认定该村先人来自山西。

  台湾彰化的陕西村多是郑成功时代陕西军人之后裔,现在以林、张、李、吴为四大姓,信奉当时的马信将军,突出表现在乌面将军庙信仰。

  居民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水稻一年两熟,收割后间种豌豆、亚麦等农作物。农闲时,村民常去工厂兼工。如今,村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农村道路柏油化全部铺设完毕,而且,高速公路从村子西边通过。村里的年轻人多到城镇发展,寻找机会。村里老弱大多以务农为生 。

  从文化移植来看,台湾陕西村的村民已经不会讲陕西话,生活习俗也跟台湾人无异,但是他们演唱的村戏无论在琴技、拉板、唱法上都与秦腔相去无几。另外,与别处不同,陕西村的宗祠除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着令剑、令旗以及写着东西南北中各营的令牌,显示了他们慎终追远的故园情怀。

  从文化创新来看,台湾陕西村有明显的文化异化。这个独特的村落记载着先民“反清复明”、康熙平台的战争记忆,同时也记录他们的先祖明末清初迁到台湾,并定居此地从事热带山地农垦活动的祖先记忆。这两种“大历史”与“小历史”在陕西村这个点上有效结合,陕西村后代对先祖的文化记忆典型的表达是供奉着乌面将军的“马信庙”和“三秦雄风”的牌匾。

  300年来在台湾回归清朝统治、台湾再被日本殖民、近代***退守台湾、台湾的工业化腾飞和民主化推进等进程中,依附着黄土高原温带气候文化基质的陕西村,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外在物质文化形态,内在的文化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如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多到城镇发展,寻找机会,而不再留在村里,村里同样出现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而留守村里的多老弱妇幼,大多数以务农为生,维持传统的生产。

  村民已经不会讲陕西话,多讲闽南语和台湾版的普通话,生活习俗与台湾热带山地文化没有什么差异。300年后陕西村的秦腔明显带有闽南语色彩的秦腔仍然吼唱着传统的秦腔剧目。陕西村的宗祠除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着令剑、令旗以及写着东西南北中各营的令牌。可见制度文化中间层、精神文化文化内核仍然有很大程度上保留,异化明显的是外在的物质文化外壳,甚至一些异化的物质文化符号中也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心理。

  他们虽然身在台湾,但关心陕西的事情,把陕西看作心底的故乡。2005年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在陕西提到台湾有个陕西村,大陆陕西老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台湾陕西村民,记在心里,看在眼里。虽然都被称为陕西村,但在风俗习惯的保留、经济发展模式、文化的发展与创展历史等方面确实有不同之处。而这个新世纪陕西文化的历史还在续写。